极 简 摄 影
化繁为简 空灵不空洞
王强的作品透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风格,极简的画面、带有诗意和东方美学、让画面充满灵气与想象空间、清新的色彩,别有一番空灵禅意之美。王强说:学习摄影,我花费了 10 年;忘掉摄影,我花费了 10 年;重拾摄影,我又花费了 10 年,直到现在,我依然在这条路上探索,这就是我与摄影的故事。
《花间问香》
《高原情》
《风吹沙成画》
《独占春风》
《春来柳先知》
Q:您最初是怎么与摄影结缘的?在摄影之路上,您觉得自己经历了几个阶段?每个阶段是什么样子的?
我从事摄影已经四十多年了。我与摄影的故事就要从我参军说起了。1977年恢复了高考,当同龄人都在积极考大学的时候,我正在队部服兵役(1976 年参军),虽然羡慕,但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却又觉得无可奈何。而我天生是一个比较要强的人,寻思着,既然高考这条路走不通,也一定要有一个足以傍身的一技之长,后来我决定学习摄影,父母也非常支持为我买了一台“红梅相机”,就这样开启了摄影之路。
我的摄影完全靠自学,因为在当时的环境里,国内既没有一个专业的摄影学院,周围也没有老师可以教我,没办法,我只能选择自学,以最传统的形式“看书”自学。 当我还没有鉴别摄影书籍好坏的能力时,只能囫囵吞枣般天天啃书。当一天天进步、稍有鉴别能力的时候,我才发现,原来好书是那么少,相比起摄影书籍,绘画作品对我的启发反而会更大。当我觉得自己可以再多一点实践机会的时候,我便在有限的环境里努力寻找一切可以拍摄的东西。我通过“啃书”、“看画”、“实践”,一步一步构建出了自己的基础体系。部队领导看到我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,也都尽自己所能给予我帮助和支持。
从部队退伍之后,我心中的焰火不但没有减退,反而还越烧越烈。摄影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,也逐渐有了名气,我似乎也有些飘飘然,既然拿奖 / 办展可以证明自己、获得肯定,那我就直指目标前进,以至于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是为了拍摄而拍摄。那时候还是太年轻了,急于想要证明自己,心甘情愿被各类摄影比赛、摄影展以及别人的审美捆绑住手脚,连迷失了自我也都浑然不知。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其实内心已经痛苦很久了,因为虽然获得了很多摄影界的大奖,但那种“不舒服、不快乐”是能真切感受到的,只是我并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。
我从小生长在西湖边,西湖的水养育了我,印刻在我脑海中的是它一年四季的风晴雨雪,那种“恬静感”已经融入到了我对美的感知里、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。印象中,和“恬静感”相伴的,还有父亲骑单车载我赏景的快乐、大书法家郭仲选叔叔在湖边写毛笔字的惬意……而不是各种莫名高大上的奇幻场景、或者山区的贫苦与艰辛。也许后者能够被人关注,但它不是我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。
《季节深处的芬芳》
不久之后,我决定退出摄影界,给心灵一个释放的空间。在那之后,我去拍了电影、电视剧,做了很多与摄影无关的事情,前后约有 10 年,那 10年的时间里,我忘掉了摄影,但同时,也有了一些对摄影的新感悟。“重拾摄影”也成了我当时最坚定的目标。我们的摄影之路发展不到 200 年,摄影领域很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,大多数人奉行的理论,其实是从其他领域(比如说美术、书法、音乐等等)借鉴来的经验总结,既然如此,那我能不能融贯中西,将一个综合性的、全新的摄影理念作为自己重新开启摄影之路的基础?
我开始尝试把国内外的理念融合、把从“自己过去几十年来的经历”中提炼出的精华融入到新作品当中。那时候,也许很多人知道我在做的事情,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心路历程:我的血脉里是东方的基因,骨子里喜欢恬静、含蓄、优雅,但是我需要接受热情、奔放、直接的西方文化,并且还要融贯中西,不同文化在心中碰撞这种感受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,即便如此,我依然知道痛苦之后是明朗、是精彩。
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我作品的独特性,2012年,我遇到了一位贵人:傅拥军老师。那时候,傅拥军老师是《都市快报》的摄影部主任,当时他正在做“杭州西湖”这个主题的摄影比赛,因为我后期的西湖作品非常具有个人特色,他便联系到了我,希望我参赛。因为这场比赛,他看到了我的很多他此前不曾看到过的作品,并且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:我的作品是金像奖应该有的水准(傅拥军老师推荐我投第九届金像奖)。和他的这次相遇,我心中埋藏了几十年的记忆和感受也被唤醒了。
我非常幸运,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贵人。小时候,每当我在西湖边玩累了,就会回头看看大书法家们写字,他们经常告诉我,绘画和书法一样,横要平,竖要直,这样才会有美感。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些美好事物的熏陶下度过的,他们给予了我“美的启蒙”。在部队几年里,看到我对摄影的执着和热爱,领导们也都会尽自己最大所能为我创造机会和条件。在我重拾摄影的阶段,遇到了识才惜才的傅拥军老师,他唤醒了我对摄影的感觉和记忆,也对我做了很多的引荐,他是我在摄影这条路上的贵人和恩人。
现在我已经六十多岁了,有时候非常感慨,这大半辈子就做了两件事,一是当兵,二是摄影,但回头想想,也足够了。摄影这条路上,我从未约束过自己,每一个阶段似乎都顺其自然,也正是因为这样,我才会迈过一个坎、进步一个台阶,直到现在,我都依然认为自己在摄影领域还处于整条抛物线的上升阶段,这一点我是非常欣慰的。学习摄影,花费了 10 年;忘掉摄影,花费了10 年;重拾摄影,又花费了 10 年,直到现在,我依然在这条路上探索,这就是我的故事了。
《独占春风》
Q:从纪实摄影的道路上,为何又转向了艺术摄影呢?
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,在当初选择时我曾经做过不小的挣扎,一开始尝试过纪实摄影,但我是那种到了地震现场肯定扔掉相机去抢险救灾的人,所以感觉自己不太适合拍纪实题材,最后还是回归到艺术的路子上来。
《古老的歌谣》
Q:我看您的作品里很多都有一个“点缀元素”,它的作用是什么呢?
它就是“中国风”的体现,中国风讲究“气孔”,把这些点缀元素放到恰到好处的地方,就能抓住人的眼球,起到“气孔”的作用。
《雪山下的温情》
Q:关于“用光”和“构图”,能分享一些您的个人小技巧吗?
用光方面,我的作品中 90% 以上都是“逆光”拍摄。构图方面,我一般是采用的“后期二次合成”的构图方式。比如说,我会在保证光源方向一致的前提下,分别拍摄“鸟”和“树”,后期将两张照片合成在一起。千万别小看“保证光源一致性”这个点,一旦光源不统一,那这张作品就完全废掉了。
至于两张照片怎么合成,可以多看看我们的中国画,中国画当中的学问非常大。除了“用光”和“构图”,我再说一下后期上需要注意的一个点:饱和度。对于风光摄影来说,“高饱和”一定会有失真感,后期时,要保证饱和度不能过高,我自己在做后期时,就非常注意这一点。
《一钩新月》
《梦的渡口》
《雷雨将至》
《落影如画》
《秋景如画》
《遥望》
王强,1958年出生,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,发表作品2000余幅,获奖作品200余幅。曾获十五届全国艺术摄影展银奖PSA-China 2010年度“国际摄影十杰”、杭州市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奖、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牌、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、亚洲30亿人口纪念日艺术类金奖、第9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“中国”专题金奖、加拿大中艺摄影协会第四届国际摄影沙龙PSA最佳作品奖(第一名)等荣誉。创作理念是心与物的交流,心与物的结合,让作品更空灵更赋禅意。
图丨王强
文丨本刊记者朱国伟
以上节选自旅游世界杂志2022年6月刊
更多精彩,欢迎订阅!